达川区有贫困村142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455个,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465户、96328人。全区选派了1895名干部组建597个驻村工作组,2.8万余名干部职工深入贫困村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2016年已脱贫14175人、退出贫困村25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3%。
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关键在人,重点在真帮实扶,为确保帮扶工作不流形式、不走过场,真正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推手,达川区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始终以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为工作目标,以“帮扶政策不减、帮扶力度不减、工作要求不减”为工作思路,通过统筹帮扶资源,整合扶贫力量,推动政策落实,做到了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行动同步,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也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再向新的台阶迈进。
坚持帮扶政策不减。帮扶政策是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尚方宝剑”,直接影响帮扶成效,该区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保障驻村帮扶成果。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组道路养护管理,及时治理修复路面,更换破损交通标识,督促指导各乡镇维护脱贫村卫生室、文化室设施设备,加大贫困地区通讯基站密度,实现所有退出贫困村全部通有线宽带,进一步改善脱贫村通信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饮水工程管护制度,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检修供电设施设备,改造提升脱贫户用电质量和安全。加大对中央直播卫星接收设备、有线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设备设施的巡查、维修力度,确保脱贫户能长期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二是加大公共服务力度。今年对学生人数在500人(含500人)以下的标准中心校、达标卫生院,区财政每年解决维护经费1万元;每个便民服务中心,区财政每年解决维护经费5000元,纳入基本财力保障范畴;每个脱贫村村道公路,区财政每年按1000元/公里的标准给予养护专用补助;对评为“四好村”的脱贫村,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元资金用于“四好村”成果巩固工作。三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普及脱贫户适龄子女学前三年教育和义务教育,保障高中阶段在校学生享受国家教育资助政策,脱贫村新生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对脱贫户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的,每生每期补助生活费500元。扎实开展“五大行动”,继续实行“十免四补助”,提高医保补偿水平,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对脱贫户新农合个人筹资由区财政全额资助,脱贫户在区域内定点公立医疗机构住院实行零支付,区域外住院补偿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对脱贫户因自然灾害种种原因新造成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纳入住房安全范围。四是增加产业发展能力。加强脱贫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培养集体经济管理队伍,健全机制,用好用活集体经济发展周转金,选准项目,实现集体收入持续增加。帮助脱贫户发展产业,继续享受生产扶持资金、农业补助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确保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
坚持帮扶力度不减。一是继续做好“5+1”驻村帮扶工作,对已退出的贫困村、脱贫户的联系领导、驻村工作组、责任人等做到帮扶力量不撤、帮扶责任不减、帮扶标准不降。二是真正深入基层,进村入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在改善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现代农业、集体经济等方面下重拳、出实招,见实效。三是严格督查考核。年初,区委、区政府就将这项工作纳入了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区干部驻村协调办也组成专门力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督查,重点督查到位履职,措施落实,群众满意度等工作,年终严格考核排位,逗硬奖惩。
坚持工作要求不减。一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是贫困村帮扶成果巩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联系领导是具体责任人,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具体抓好帮扶成果巩固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帮扶成果巩固工作有人管、有人做、有经费保障。二是将巩固帮扶成效作为干部驻村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将巩固帮扶成果工作与减贫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三是严格问责。对因工作不落实、效果不明显、导致发生返贫现象突出的相关责任人,按有关规定严格问责。